创客联盟网
标题:
智能硬件的冷思考(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创客
时间:
2014-5-18 22:55
标题:
智能硬件的冷思考(上)
【编者按】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吃饭吧,作者Alex。Alex目前正在家居领域创业。
(, 下载次数: 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贡献 -1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智能硬件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想详细说下这件事,以及下一步我认为的方向。
智能硬件这一波浪潮是从11年下半年开始的,当时我见到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各种手环。比如Jawbone这个。
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唬人的,因为这个手环的特点可以测算你的睡眠程度并且测算卡路里的情况。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东西好像见过,至少让我想起了90年代的跑步鞋和计数器搭配。
随后,我看到了周围有人买了这个东西,有段时间还跟神仙一样,每天戴在手上,每天测量。但用了一段日子,就没见着了。
随后,就出现了这么几类智能硬件:3D打印机、智能腕表、智能秤、智能路由器、智能盒子、智能电视、智能眼镜、智能虚拟设备等等。
每一个细分市场都引来众多创业公司和巨头。但站在2014年这个时间点再回头来看看,智能硬件市场恐怕没有想象那么美好。
用一个样本分析下,首先就拿Jawbone这个手环来看,它的设计思路跟所有的智能硬件一样,都是首先拿APP当做入口,然后用各类传感器、陀螺仪组合,形成一个健康闭环系统。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发现它这本质上只是一个记步器,但是加上其他一些传感器以及将数据和互联网同步之后,这款产品和普通记步器就有了天壤之别。这样一款产品的价格是多少钱呢?1299,人民币。
OK,按照“只要国外有,天朝照一定会山寨”的思路,马上国内就在12年初就出现了所谓的咕咚手环。但从多路数据来看,咕咚手环卖的并不好,你如果登陆京东,去看看咕咚,它只会告诉你,599的手环还行,但就不让你看销量。而且,别人的CEO申波也直接说了,咕咚手环核心是促进用户更多运动,但并非万能。“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跑步,那我们或许无能为力。但一个人原本能坚持跑步1个月,用了我们的产品,因为有记录、分享等等,或许能坚持跑6个月甚至更久。”申波说。
手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市场上所有的手环都是丑爆了。还是拿Jawbone举例,一个塑胶产品套在手腕上,你想想你什么感觉。我曾经在亚马逊上看过一些顾客的抱怨:夏天的时候,这个手环极其容易带着汗珠,非常不舒服。
跟这个产品一样类似的就是智能手表了。从目前看到的情况,所谓的智能手表也就是仅仅集成了通讯、生活服务等功能的一个小显示屏。可就是这么个东西,仍然面临着丑到爆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手机都是方形显示屏,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市上那种极其廉价的手表。
对于这个问题,宝格丽的设计师就曾经说过,智能手表暂时无法取代设计师设计的手表。这个观点也得到市场的认同。就比如苹果的IWATCH,直到现在仍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原因还是因为设计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从Jawbone及其类似的公司的经历来看,智能硬件厂商面临几个重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极其致命的。
第一,客户的痛点在哪里?
智能硬件跟软件一样,要知道客户的痛点。比如软件里面客户的痛点就这么一些—-互联、购物、安全、便捷、知识等等。那自然而然,可以出现类似腾讯、阿里巴巴、360、知乎这样一些互联网公司,因为他们满足了客户在某个方面的痛点。
但硬件领域怎么满足?硬件领域想要满足的客户的痛点,恐怕会更麻烦,原因有两点,一是,硬件领域本身是一个生产过剩市场。仔细想想,所有的智能硬件的基础原型都是市场上有的东西,无论是手表、手环、秤、路由器等等,这些东西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局面,就是原有的东西不智能,我重新改造一下之后就智能了。二是,硬件领域想要赢得客户的口碑需要一段漫长的质量验证过程,而且门槛很高。什么意思呢?硬件不是像软件一样,是完全免费的,它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消费者会比来比去,不然也就不存在卖场这一说了。既然有比较,就有选择成本,我选择了A就肯定会很大概率上不会选择B,因为我不是那么有钱同时买两个一样的东西放家里,这跟软件市场上,同时下载两个东西在手机上是根本不一样的。
这两点就阻碍了客户展示自己的痛点,也妨碍了厂商去解决客户的痛点。比如说,客户如果告诉你我想要一个更好的硬件,难道这个时候你就能第二天解决这个问题吗?显然不现实。
但软件厂商完全可以加班一个通宵,第二天就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消费者一般都是知道硬件修改不易这个观点的,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告知你他们的选择。所以智能硬件厂商想找到客户的痛点,非常不容易。
从我的观察来看,目前各大公司在硬件市场上的布局呈现出典型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样子,不敢拿所有的赌注都放在智能硬件领域。
即使苹果这样的公司,其最大的利润来源也是传统手机领域,而不是新兴的智能硬件领域。
第二,成本怎么解决?
软件厂商的成本可能就来源于团队的工资和各种服务器费用,但硬件厂商远远不止这些,对于国内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来说,硬件的最大成本和最大的困难就是供应链。智能硬件的创业涉及到硬件的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元器件的采购,作为一家不知名的创业公司,和世界顶级芯片厂商谈判的时候会非常困难。这不是拿多少钱去砸就能砸出来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智能硬件回归到了正常经济学的范畴:投产–成本–推广–利润这个模式。而不是软件市场上这种免费–推广–利润这个模式。因为硬件脱离不了实体经济,所以硬件厂商的成本非常之高。
在这方面,丢人丢的比较到家的就是土曼手表,一个去年9月份就应该出来的智能手表,跳票跳到了12月份,最终在2月份出来了,但注意,只是出来了一个样品。然后无限期跳票到现在。
从后来各方信息来看,基本就是太理想化了,没有考虑到成本因素。
还有一个成本没有考虑的就是客户的选择成本,智能硬件设备坦白的说,目前还是面对的屌丝理工科男生,这部分人群对于未来有极强的分析和期盼,他们会尝试未来的新鲜事物,但这部分人群的购买能力并不强。
而对于更多的家庭主妇和购买实力极强的中年客户而言,他们不会去接受一个智能硬件,因为“差不多就行”这个观点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并且他们认为智能硬件还不如SONY、GE这些品牌来的实在,即使那些东西一点都不智能,他们也认为无所谓。他们不会为了一个什么鸟牌子就换自己的选择。
当然,有一个产品除外,就Tesla,这款车由于实在是够酷,所以很多土豪非常喜欢。
第三,够不够专业?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都不够专业。什么意思呢?都是一帮懂软件不懂硬件,或者懂硬件不懂软件的人组成的。
他们只是知道一方面,但对于这个产品的深层次运用基本还是懵懂状态。比如说,咕咚手环吧。
这家公司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肯定做不成了,于是13年就果断做电子秤,产品是一台体重秤。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台秤可以记录体重变化并进行简单分析,但是对于有减肥等特殊需求的用户,则可以将数据提供给咕咚网在减肥和身体健康方面的合作伙伴,从而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健康建议。
但问题又来了,这个电子秤应该要跟医疗健康的专业机构一起联接,然后给客户建议。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国内有多少医院能闲的蛋疼跟你一起来分析这种没生病的鸟客户群体呢?
这就是典型的不够专业。
这种不够专业在诸多公司里面都有。再举个例子,比如最近360推出了一个智能按键,叫做智键(至贱),3.99元的一个东西,本意是什么呢?就是一键启动,一键拍照等等,但问题也出来了,哪些人会显得无聊每天用你那个一键启动手机,拍照,这样的人得有多闲啊,他闲成这样他老板知道吗?如果知道了,他还有个什么时间来拍这个啊?
很多时候,硬件公司就是太自以为是了。
欢迎光临 创客联盟网 (https://immak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