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联盟网
标题:
潘昊:做创客的“军火商”
[打印本页]
作者:
创客联盟
时间:
2013-11-26 09:20
标题:
潘昊:做创客的“军火商”
从Intel辞职、与“小伙伴”来到深圳创业的潘昊今年6月刚过30岁生日。此前他是福布斯中文网“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中,3位上榜的深圳年轻人之一,因为过去5年里,他创办的Seeed Studio(矽递科技)已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开源硬件制造商。
在很多人看来,潘昊做的事陌生而“小众”。作为矽递科技的创始人,他致力于向创客(Maker)提供开源技术和模块,提供打样和小批量制造服务,帮创客把想法变成现实。用潘昊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是“maker for maker”,也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创客的“军火商”。
牵头开设深圳第一个创客空间“柴火”,将创客盛会“制汇节”(Maker Faire)引入深圳,走到哪里都为深圳打广告……除了提供“军火”,潘昊还大力推动创客运动。在上周四闭幕的第15届高交会上,他还以嘉宾身份出现在一个论坛上,正像他在无数场合中“放话”——软硬整合加上创客,可以共同挑战工业量产霸权。
“在Intel这样的大企业太有安全感”
大学毕业后潘昊顺利进入Intel,13个月后他辞职了。后来,一个新媒体艺术展览让他萌发了硬件创业的想法。
出生于四川雅安的潘昊从小就爱“折腾”各种电子产品,在重庆大学读电子时更是忙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毕业后,潘昊顺利进入Intel工作。13个月后,他辞职了,原因是“在这样的大企业看得到10年后的自己,太有安全感,缺乏未知和刺激。”辞职后的潘昊骑车在祖国的大地上转了一大圈。
后来,他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当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项目,选择开源硬件是机缘巧合。刚开始是想做一个传统的方向,没想到后来做了一件当时没什么人做的事。”那年,潘昊在国家美术馆看到一个关于新媒体的艺术展览,展览中的艺术作品里加入了电子模块元素。看到电子模块居然可以这样用,让学电子出身的潘昊受到不小的震撼,萌发了硬件创业的想法。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昊又从博客上看到了开源硬件这个概念,带着好奇,他顺藤摸瓜找到了Arduino的论坛。
Arduino是2005年意大利几个设计学院的老师开发出的一款简单易用的电路板,可以用于制作任何电子产品,能连接各种传感器控制灯光、马达和其他装置。Arduino网站上公开了电路板的所有图纸、设计文件和电路板配套软件,下载文档生产电路板甚至用于销售,都不需要付任何专利费,这使得Arduino成为热门的开源硬件。
在Arduino论坛聚集着大批创客,这些创意十足的“怪咖”让潘昊感到新奇而兴奋。创客来自英文词汇“maker”,“这个词很陌生,但现象并不陌生”,就是用随手可得的科技,以人文情怀把“白日梦”实现。在潘昊看来,上世纪60年代组装苹果机的乔布斯其实就是创客的代表。
“我们小时候都见过将塑料饮料瓶剪成花瓶。首先我需要一个花瓶,决定自己动手做,在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所有细节都由我自己把握,其实这就是创客的前身。总有那么一群不满足、爱折腾的人,自己动手搞出一些发明创造。这种DIY精神再加上互联网技术、设计思维,尽量多地与他人跨界共享、合作,这就是创客。他们是最小的创新单元和造物者。”
在国外,创客运动已蔚然成风,并随着可穿戴设备兴起、软硬结合的趋势成为焦点。但在中国,创客运动才刚刚起步,很多人对创客这个概念仍感到陌生。即便是潘昊也坦言,5年前对创客同样不了解。
“传统公司搞研发是先找一帮人做市场调研、做实验,开发以后再做推广,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创客把创新这个事情变得颗粒度更低,也更可逆化。比如我是个创客,我会开放自己的成果,你可以用我的‘车轮’做你的‘车子’,我们希望你也把自己的成果开放出来。这样就去除了创新个体之间的隔阂,互相之间进行资源配置,让创新整体效率变得更高。”这种自下而上自发的创新行为让潘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他开始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为创客服务”成为矽递科技最初的创立目标,并做起了开源硬件。
“在华强北逛了一天就决定来深圳”
“在北京做很多东西都不方便,因为资源不够。”2008年7月,潘昊背着包来到深圳,并很快决定不走了。
到底什么是开源硬件?潘昊经常绞尽脑汁、尽量直观地对“不明真相”的人这样解释:“创客们生产一款电子产品,拥有皮肤、骨架、内脏和灵魂,3D打印加速了前两项问题的解决,开源软件解决了灵魂的问题,剩下的内脏就留给了开源硬件解决。比如说我要做一个能发微博的饮水机,需要做一个功能模块嵌到饮水机里去。”潘昊所做的就是提供实现产品各种功能的模块。
以Arduino为代表的开源硬件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创客。开源硬件使缺乏专业背景的人也可以摆脱束缚,更直接地造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门外汉也可以通过开源硬件实现自己的创意。
在Arduino论坛,潘昊发现仍有许多创客对开源硬件模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开始着手根据创客们的需求改进和开发新的模块。
然而,找到方向的潘昊渐渐发现:“在北京做很多东西都不方便,因为资源不够。”2008年7月,潘昊背着包来到深圳。“来深圳以后在华强北逛了一天,就打电话让同学把我的行李全部寄过来,不走了。”
“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到了一个市场发现这里有你想要的所有食材,肯定会有一种想要在这里创作的感觉。”前3个月,潘昊每天一早都去华强北“看菜”。没多久,他就和“小伙伴”在前海租了套两房一厅,开始了硬件创业。
从产生一个创意,到投入生产进入市场,一个创客要想将“白日梦”实现需要多少步骤?
潘昊认为,首先有一个困难需要解决,开始有一个想法,通过实验做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型,再改良成可以设计、生产的工程样品,这个时候可能有一些其他人也想要拥有,从工程样品走到小批量制造,如果需求量变大,可以变成大批量制造并变成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产品走到小批量就不会再往下走。
在这几个步骤中,矽递科技主要做的是向创客提供开源技术和模块,提供打样和小批量制造服务,把他们想法变成产品,帮助硬件产品原型快速投入生产和市场推广。“还是拿做菜来比喻,我们相当于一个超级市场,从供菜商那里买了各种各样的菜,规整成方便加工的东西,创客可以很容易炒出来一盘菜。然后我们再帮创客把菜变成方便食品,拿回去稍微加工就可以用,能够批量生产。”
矽递科技已为全世界5万多创客和发明家提供了传感器、控制、通信等超过700种开源硬件模块。
由于做的工作是打样、小规模试产,所以传统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并不适用。目前矽递科技有一个专门针对小规模、小批量生产需求的敏捷制造中心。这个敏捷制造中心有三四十名员工,“也许某个员工之前做的是焊接,但在敏捷制造中心,他不光要会焊接,还要了解怎么去做测试和包装,每个人都要是多面手”。
潘昊认为,这种单元化生产模式非常适合小批量生产,在成本和流程上都比传统流水线方式高效。
去年,矽递科技还与天使基金China Accelerator合作成了全球首个硬件孵化项目HAXLR8R,将已经设计出原型的硬件创业团队带到深圳,孵化为可商业化运作的创业公司,再回到硅谷寻找投资。矽递科技为HAXLR8R的项目提供场地、硬件模块和咨询服务,并获得这些硬件创业项目的少量股份。
“创客就像传统产业里做独立电影的”
“创客所做的事可以成为传统产业的补充,就像独立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补充,商业电影反过来也可以借鉴独立电影的手法。”
被问到开源硬件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潘昊回答了两个字——“轮子”。
他解释,如果是传统工业做一个硬件,量越大效率越高,因为批量化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最开始产业里可能有很多家公司,随着大鱼吃小鱼,最后只剩下几家。从研发、制造、销售上来说,这样整合效率最高。但这样的大公司‘有病’,因为太大而很难去拥抱一些机会,会因为利益冲突而放弃创新探索。”
而在另外一种模式里,小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用你的“轮子”、他的“引擎”,做我的“车子”。这样每家小企业都可以活下来,开源使整体效率变得更高。
“拿智能家居来讲,一定是要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改造你的房子,但大厂商都会建立自己的壁垒,索尼和松下、三星和苹果就不可能做到产品的兼容、共用。小公司却可以联合起来,尝试遵循一些规则,例如我的接口大家的产品都可以用。基于这样的原则,所有产品都可以统一联起来。”他认为,这使产业变成了一个更灵活的自组织形态。
在潘昊看来,深圳制造业也开始有了自主品牌,也有企业开始差异化竞争,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想把东西做便宜”。
“软硬结合加上创客可以产生多少个苹果?或许能,但不能期望创客颠覆传统产业。创客所做的事可以成为传统产业的补充。就像独立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补充一样,商业电影反过来也可以借鉴独立电影的手法。”潘昊认为,拥有极强运作能力的大公司与灵活开放的创客团体合作,两者会产生互补效应。
“创客对于传统工业的最大意义正是在于这种开放式创新。”潘昊说。
事实上这种开放式创新已经开始。
潘昊发现,在世界各地创客盛会“制汇节”(Maker Fair)上开始渐渐有了大企业的身影和产品,“在这次的罗马Maker Fair上,Intel的CEO直接来发布新产品,这是史无前例的。Intel希望创客能为自己的产品开发提供更多发散式创新,其形象也变得更加前卫。”
目前,谷歌、通用电气、福特等大公司都已经采取赞助的形式支持创客运动。在国内,小米走得比较超前,除了赞助各式各样的创客活动,还鼓励创客创造与小米产品呼应的产品,建立起了一个生态圈。
“最近可穿戴式手表非常热门,实际上,巨头们以前对这个方向很不屑一顾。”潘昊亮了亮手上的Pebble手表:“这款创客产品刚开始找风投很困难,后来卖了8万块,巨头们看到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才开始尝试。创客从侧面影响着巨头的决策方向。”
“深圳就是创客的好莱坞”
潘昊观察到,正有越来越多的创客来到深圳。对他们来说,深圳就是好莱坞。
“要创业不一定要当淘宝店主,你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创客。”潘昊到现在还是抱着这样简单的目标——围绕创客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服务,并且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创客,共同挑战工业量产的霸权。
潘昊曾在美国参观Mitch Altman的创客空间Noisebridge,感到非常羡慕。“国内的创客很少,但他们其实非常需要这样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后来,深圳第一家创客空间“柴火”在潘昊的牵头下成立,名字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柴火”旨在为创客提供自由开放的协作环境,鼓励跨界交流。在这里,潘昊见到了不少潜在的客户,也见证了创客群体的壮大。“一年前,‘柴火’做一个活动只有两三个人参加。现在每次活动都至少有二三十人参加,创客‘大牛’Mitch Altman来的时候有50多人‘围观’,小空间已经容纳不下。”
“以前我去哪都帮深圳打广告,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的创客都已经知道深圳,不只是来自北京、上海,还有旧金山、纽约等地的创客。3D Printing中比较有名的团队Maker Bot创始人之一Zach Hoeken就是一个例子。”潘昊观察到,正有越来越多创客来到深圳。对他们来说,深圳就是好莱坞。除了有华强北,还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工程师、程序员、设计师等人才。
最近,“柴火”为深圳创客制作了一本“创客地图”。“柴火”负责人卢苏介绍:“这是专门按照创客需求做的地图,比如华强北什么柜台卖什么硬件,有什么样的制造能力可以对接。”
潘昊认为,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创客聚集在深圳。“深圳年轻一代企业家思维更活跃,更愿意冒险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不会满足于模仿和山寨,也更容易与创客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样深圳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创客。”去年4月,潘昊向美国O’Reilly出版集团申请,获得了在深圳举办国内首届“制汇节”(Maker Faire)的授权,将创客盛会办到了深圳。
与各地创客都有广泛接触的潘昊这样总结深圳创客的特点:“深圳创客的特点是更实干,可能北京的创客还在想,深圳的创客就已经做完了,但深圳的创客比较缺乏人文情怀。”
“柴火”创业空间搬到华侨城,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潘昊深信,创客一定要和人文和艺术结合起来,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华侨城应该算是深圳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一批设计师,可以加入到创客跨界交流中来。”
不久前,潘昊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制汇节”,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制汇节”专设“教育日”,观众全是学生。“在深圳,大学生创客群体也正在崛起,他们更符合创客的本质,有望成为最大的创客人群。”期待越来越多大学生创客出现的潘昊,现在把很多时间用在到高校演讲、与大学生交流上。
从小喜欢捣鼓电脑,把电子产品拆了装、装了拆的潘昊,从心底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名创客:“最开始我们有梦想,有科幻和幻想,然后从科幻又到科学,从科学又到技术,从技术又到产品。”
最近,潘昊对创客张浩很关注:“他的梦想是做出一只哆啦A梦。根据漫画,哆啦A梦是在2050年会出来的机器猫,我们还有30多年时间来实现这个梦想。”
潘昊满脸期待。
撰文: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胡明
策划/统筹:张玮
(原标题:潘昊:做创客的“军火商”)
欢迎光临 创客联盟网 (https://immak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