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号中午小编采访了深圳融一工业设计公司CEO仪永杰先生。融一工业设计公司成立于2003年,至今客户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业界领先的知名企业。
出于对工业设计的喜爱以及热情,仪先生一直在工业设计产业服务。十年的时间,他打造了非常完善的产品开发机制,从图纸到小批量制造再到体验反馈,该公司都能一手包办。这样的机制被他们称为“金指环流程”。海尔、华为、美的、联想等国内著名品牌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回顾过去几年,仪先生发现自己都是在重复OEM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就是不了解客户,不了解需求,也没有创新。他认为这个属于制造的一个瓶颈期,没有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决定打造属于自己的原创品牌。采访的过程中也有幸见到了 原创品牌事业部的运营总监钟文先生。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利用自己产品转化的经验以及互联网的平台来支持自己产品的推广。
当小编问道他有没有什么得意的作品时,他指了指身后的展架。他说上面的这些奖杯就是外界对他们产品开发能力的一个肯定。随后他又拿出了一个透明的手机壳,壳里面是夜光流沙。这个流沙手机壳是他们的“拓荒牛”:他们通过这个产品第一次打通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最后再从用户得到反馈的“闭环”。
仪先生第一次听到创客是在美国。他了解了一些跟创客有关的公司,也看过quirky、Kickstarter等平台,把整个创客圈子和平台的模式都摸了一遍。这两三年以来,他一直在琢磨创客这个群体,觉得他们是“不安分”的。因为创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不容易被体制的框架所限制,再加上这个群体比较偏向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非常大的时代:互联网将信息扁平化,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创客可以说是既有一些想法而又去实现的一帮人。钟文先生也说道,现在的创客不一定只限制于硬件的开发:app、网站,甚至是一场秀都可以是创客的作品。把创客限制于硬件开发其实是把框框缩小了,创客不只是一群人,应该是一种文化。
但创客的弊端就在于,要以个人或者小团队的力量去推动一个产品,这是很辛苦的。可能原本有十个点子,真正去实现的只有一半,在开发的过程中因为技术问题又会去掉一半,再往深里走遇到更多后续问题会剩下多少大家可想而知了。不可否认的是创客这种非常发散的思维能力是值得关注的。
一般的工业设计公司都有比较完善的产品评估系统。他们对产品有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是靠长期积累的。想要从prototype走到产品端有很多很高的门槛、很多“学费”要交。在工业设计领域里,创客的产品是比较粗犷的,这种粗犷来自于经验的不足。创客的创造是“散开”的,而工业设计是基于用户的需求来建立产品。当有第一个产品出来以后,大批量制造的过程可以由制造商去承接。工业设计可以帮助创客走好从“作品”到“产品”的过程。
仪先生非常看中创客粗犷的作品,这种作品到最后要么就是失败要么就是具有变革性的:大公司的环境不适合创意的发散,因为很多的点子很难通过他们的评估系统。他把优化创客的作品比喻成挖宝石:一个粗犷的原石经过精细的打磨可能可以变成璀璨的钻石,也可能磨着磨着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现实的问题是,创客目前并没有对工业设计带来可观的影响。在国内这个环境创客的力量还是相对薄弱的,只是一点火星而已,比较局限于个人或者小团体,只能说目前创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要让这个火星燃烧起来,最好的助燃剂除了关注,还有产品本身的优劣、是否能够让用户购买。产品被消费了才能更好的鼓励创客,没有形成这个闭环式很难推动创客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仪先生认为工业设计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团队能够带给创客更深入的设计以及产品的优化。对于他们来说,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比较强,还有很多能够做小批量生产的合作厂商,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可以说现在把创客吸收进来他就能帮助他们走完这个闭环。
在未来的一年,仪先生打算再利用自己的产品完善这个闭环,期间会少量的吸收创客,等到闭环走顺了再跟创客进行更稳固的合作。他认为,产品有两个要点:好点子和通路。通路完善才能避免早期好点子变“炮灰”的情况。
与此同时,仪先生也计划着手建立自己的创客平台,他位于南山的据点能够很好的给创客提供交流、实践的环境,但在那之前更重要的是完善通路以及建立线上平台。
来源:雷锋网
欢迎光临 创客联盟网 (https://immaker.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