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联盟网
标题:
老创客的新“江湖”
[打印本页]
作者:
创客
时间:
2015-6-30 09:26
标题:
老创客的新“江湖”
制造生物质能用烘烧炉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制造生物质能用提货篮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秸秆燃气木焦油螺旋分离塔机组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6月29日,记者在成都市交大路某茶馆一见到自称为“老创客”的雷午生,他便将自己打印的10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递了过来,“我还有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审批中。” 今年71岁的雷午生满脸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生物质能究竟是什么?
“说简单点,生物质能就是利用各类废弃农作物,如麻秆、玉米秆、麦秆、稻秆、甘蔗渣、谷壳、花生壳、藤类、各类修剪树枝和城市废、旧家具还有竹子等,经过焙烧炉干馏,产生气体、竹炭、木炭(秸秆炭棒)等,以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雷午生介绍说,干馏工艺可以生产出燃气、竹炭、木炭等主产品和木焦油、木醋液、纯竹二氧化碳、食品添加剂、涂料和腻子膏等副产品。而该工艺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使用天然气成本较高、废弃农作物较多的农村地区比较实用。
创业坎坷 技术创新是关键
2008年前,雷午生还只是重庆当地某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那年,因为对生物质能技术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满怀信心,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投入500万元,在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注册了重庆金环生物质能有限公司,开始走上了制造秸秆干馏燃气的创业路。
雷午生告诉记者,他们的公司规模并不大,占地面积只有13.89亩,生产厂房1400平方米。“2009年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关于2010年农业生物质能试点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9】159号文件),我们南江项目成为全国20个试点示范项目之一,这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虽然有农业部和地方各级部门的支持,但是,由于技术工艺不成熟,设备不达标,不能连续化、规模化生产,2012年前,公司的发展还是陷入了困境,“当时,8个小时烧一炉,每天产气200立方米,产炭300kg。以废木材作燃烧介质,技术工艺有缺陷,设备单一,不能满足1000户用气,不能实现产业化,公司都快到了倒闭的边缘。”回忆起当初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雷午生感慨道,以前在单位上班,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其他的事情都不用考虑,他从来没想到创业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面对公司停滞不前的境况,雷午生和他的伙伴们意识到,作为一家从事能源开发利用的公司,要让企业得到发展,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从2013年起,雷午生一帮人便进行全面的技术工艺、设备改造创新,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试验, 2014年终于在制造秸秆干馏燃气的工艺上取得突破,初步实现了产业化试验性生产。
多方合作 寻求企业发展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光是靠我们几个老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和很多单位都建立起了合作关系。”雷午生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让产、学、研相结合,公司与农业部成都沼气研究所、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能源学院、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合作,交流研发成果,进行气、炭的纵深研究。
除了与科研机构合作外,金环公司还和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金之川公司合作研发“低热值大功率内燃机发电机组”;与重庆永溢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制造成套的能产气、产炭、产活性炭和副产品木焦油、木醋液、二氧化碳等的半自动化生产线设备……
在雷午生看来,社会的认可既是对企业的一份鼓励,也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责任,因此,公司正在申报“研发基地”和“设备制造基地”。而对雷午生和他的创业团队来说,他们也会紧紧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通过各种平台把自己推销出去,“我半个月前,还在重庆参加了一个创客活动呢,和那些有创新精神的‘小朋友们’一起展示自己,很有意思。”讲起有人称自己为“重庆最年长的创客”,雷午生笑得合不拢嘴。
欢迎光临 创客联盟网 (https://immak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