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联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思网在线3D打印服务
查看: 19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浴缸里有黑洞:小实验台上的大物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7: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思网用户可以直接登录),结交更多创客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创客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微缩火车模型可以模拟真实世界里的火车,而物理学家正在使用的其他模型,可以模拟小到希格斯粒子,大到宇宙里的黑洞等我们无法真正触及的东西。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在这个地球上很多毫不起眼的角落,一间阁楼、一厢客房,或是一个储藏室里,你都能发现一套小型的火车玩具。对普通大众而言,这一套套月台上站着小人、铁轨旁还用染成绿色的泡沫树装饰起来的模型,虽然有些幼稚,但总是种无害的消遣。但对资深玩家(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来说,它们可是正经事——你不仅可以乐在其中,而且一切细节体验都和真正的铁路相差无几。
这种通过制作等比例微缩模型来探索和学习的方式,不仅是手工制作的灵魂所在,在物理实验室中也生生不息,因为很多物理学家想要探究的事物都在他们企及范围之外:他们无法自由摆弄高能粒子,也不能游走在黑洞边缘,更遑论再现宇宙诞生的最初景象。

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台上,你都能见识到一些奇怪的戏法。要么用水波来制作黑洞,要么从液氦中造就希格斯粒子,这些就是所谓的“类比(analogues)”——可爱版的物理体系模型。人工打造出来的这些替代品,只要操控得法,就能运行得与本尊一模一样。它们承载着物理学家摆脱大型实验受条件和经费困扰的希望,正不断推进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这种触类旁通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纯思辨式的思想实验就一直被用于探索物理理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矛盾,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量子和相对论时代。近些年来,威力强大的计算机又开辟出一条模拟物理过程的新路,通过运行一行行代码,来探索各种现象下隐藏的数学规律。

精确复制

      但数值运算有它的局限。英国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的达妮埃莱·法乔(Daniele Faccio)说:“这些物理系统实际上还有很多未知之处,但在计算代码中,我们只能包含那些已知的东西。”类比就跟数值计算不同。由于数学是物理现象背后的通用语言,因此很多看上去毫不相干的领域都可以归结成同一批方程,只要找到两个按照同一套规则运作的物理体系,你就可以用一个来代替另一个,用满足相同数学规律的那些材料构建出你感兴趣的现象来。法乔解释说:“它与原系统肯定不完全相同,但比计算机模型要有趣的多。”

就以希格斯玻色子为例。这种粒子是标准模型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标准模型解释了量子粒子之间如何通过自然界中的3种基本作用力进行相互作用。按照20世纪60年代浮现出来的一个想法,真空中实际上弥漫着一种看不见的场,即所谓希格斯场。这些场会不同程度地粘滞在基本粒子周围,赋予它们不同的质量。只要给这个场注入足够大的能量,去戳它一下,它就会更为真切地显现出来:我们会看到一个希格斯粒子跃出空无。

      最终在2012年,瑞士日内瓦附近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研究人员向世界宣告发现了这种粒子。之所以找寻过程旷日持久,是因为尽管我们知道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产生希格斯粒子,具体数值却无人知晓。最终,只能建造像LHC这样的庞然大物,从数十亿个高能粒子的对撞碎片中去嗅探它的蛛丝马迹。

不过,也可能是我们弄巧成拙了。就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理论物理学家刚开始讨论希格斯的想法之际,一个类似的点子已经在低温超导研究领域里传播多时了。在低温超导体这种奇特的物态中,两个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和周围的原子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默契,最终形成了一种类似粒子的所谓库珀对(Cooper Pair)。这些库珀对能在晶格中毫无阻碍地移动,没有任何电阻。

      这个奇迹只有当相应材料被冷却到非常接近绝对零度(-273℃)时才会显现,但它用到的数学描述与高能希格斯粒子的数学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尽管要实现如此之低的温度也并非易事,但与粒子加速器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对超导体中等价过程的观测,也许能为真正的希格斯玻色子的产生过程提供关键线索。

人们花了点时间才认识到这一切。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汤姆·基布尔(Tom Kibble)是1964年提出希格斯机制的6人之一,但他和同事当时都没预见到超导理论将要掀起的波澜。他回忆说:“我们当然都知道这种联想的存在,但当时我们没能很好地理解它,至少我没有。”

       到了1981年,人们在超导体中确实观察到了类似希格斯粒子的身影。类似的故事又再次重演,人们只将这一发现当作了大餐后赠送的甜点——等到低温超导理论被完全建立起来,发现希格斯粒子的对应物被当成是对该理论的间接支持,仅此而已。与此同时,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理论研究者却在拼命找寻一切实验证据,去验证这个质量起源理论。美国伊利诺斯州阿拉贡国家实验室的彼得·利特尔伍德(Peter Littlewood)就曾参与这些超导实验的解释工作。他说:“当时我们都没意识到,希格斯会变得如此重要。”

最终,真正的希格斯粒子没有借助任何来自超导的线索就被发现了。但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玛丽-奥德·眉菘(Marie-Aude Méasson)看来,就在一切似乎就要尘落定之时,这种类比反倒柳暗花明起来。部分原因在于类似现象不断涌现,除了超导体之外,在冷却至相同量子态的超冷碱金属气体中,在某些类型的磁铁中,都有某些东西可类比于希格斯粒子。跨领域的会议和研究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大家都急着交换想法。眉菘说:“随着这些范例的出现,很多研究者相信,在这些类比和粒子物理之间存在一块有待开垦的多产地带。”

通过“类比”这种研究方法,物理学家不需要大型强子对撞机之类的大型科研设备,就能对希格斯粒子等前沿物理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物理学家可以用超导现象来研究希格斯场,也可以在水槽里研究黑洞。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超越视界

      类比真正能够独当一面,是碰到那些已知在宇宙中存在,但无法直接研究的物体。黑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宇宙怪兽来自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它们由大质量恒星在死亡时塌缩形成,大多数大型星系的中心据信都盘踞着超大质量黑洞。它们还是通向物理学终极桂冠的传送门,掌握着解释量子粒子与极端引力相遇之秘的钥匙,而引力是目前唯一没有被标准模型的量子规则驯服的一个基本作用力。

      但黑洞是不发光的,要弄清它的行为绝非易事。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西尔克·魏因富特纳(Silke Weinfurtner)希望在实验室中掀起黑洞的面纱,只凭水和激光来模拟黑洞向外发出的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这种辐射过程是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被认为是黑洞事件视界附近量子涨落的结果。视界是黑洞只进不出的边界,而量子涨落则会在虚空中不断产生相互纠缠的粒子和反粒子对。正常情况下,这对粒子很快又湮灭。然而在视界附近,如果这对粒子中的一个落入黑洞,另一个距离视界又足够远的话,它们便无缘再见,视界外面的这个粒子就会辐射开去。

实际上,魏因富特纳用类比模拟的是一个“白洞”,它不会吞噬万物,只会将万物弹开。但是只要让方程反向演化,所有白洞中的结论都对黑洞适用。

      只需要一个包含光滑障碍物的水槽,并让水在其中流动,就能够模拟出这样一个白洞。魏因富特纳的小组在水面上制造出两个传播方向相反的涟漪,然后用由激光束构成的二维光平面来分析这些水面上的波动在撞击到障碍物和弹开时的性质。他们发现,在此过程中水波振幅和频率的展宽符合黑洞视界周围霍金辐射的理论预期(参见arxiv.org/abs/1302.0375)。“这是对霍金辐射效应明晰而肯定的探测,”魏因富特纳说,“实验结果的稳定性让我们深感意外。”

他们的实验已经催生出很多理论工作,研究经典物理系统如何能展现霍金辐射的粗糙特征,因为后者是纯粹的量子效应。另一方面,要想完整地在实验室中演示霍金辐射,包括两个粒子间仍会维持纠缠的理论预测,也需要更复杂的量子类比。魏因富特纳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同事彼得·克鲁格(Peter Kruger)一起,正在尝试用超冷原子来探测这些效应。

用激光照射一缸水,就可以演示黑洞的行为。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潜在威力

       而在位于爱丁堡的实验室里,法乔正在堆满仪器的实验台上捣鼓,用高功率激光束来模拟黑洞视界。先用玻璃块搭建波导,然后将激光聚焦在波导中很小的一个点上,通过这种方式,法乔能暂时改变该点玻璃的折射率,从而降低后继激光脉冲在这点的传播速度,最终阻止所有脉冲进入。法乔认为,“让这些类比实验如此给力的原因在于,在光子或水波看来,它根本分不清自己穿过的是真实黑洞的视界,还是受到奇怪限制的波导。”

       尽管他们实验的初衷是探索物理学中的奇异问题,但从中同样能获得一些实际的回报。用实验中收获的技巧,法乔的研究组正在尝试一种从真空中“挤压”出纠缠光子对的新方法,这种新近发现的现象被称为动态卡斯米尔效应(dynamical Casimir effect)。便宜而容易获得的纠缠光子将惠泽超安全量子通信技术。虽然现在纠缠光子已经用于交换信息,但产生它们还需要大型光学设备。

对法乔来说,探索和利用这类新现象,是类比的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它们可以超越火车模型那种仅仅对已知世界的模拟,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让我们置身无法到达的奇境,告诉我们哪些想法是正确的,哪些效应会真实发生。法乔说:“一旦证明它们存在,接下来你就可以问,‘我能拿它来干些什么?’”

      于是,跟纯粹的模型爱好者相比,你已经向前迈进一小步了。


编译自:《新科学家》,A black hole in a bath: Big physics on a bench-to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创客联盟网  

GMT+8, 2024-6-10 14:04 , Processed in 0.0132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4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